竹馬竹馬,接續《國中》。
還是沒有在談戀愛。
在成績放榜後,毛邦羽如願考上了第一志願。
升學學校的學生壓力都很大,以前每個人都是第一名,現在卻要更努力才能勉強擺脫吊車尾。填鴨式的死板教育用分數衡量他們的價值,好像越多的數字代表越多的幸福,但所有人都忘記他們還只是一群心智未全的青少年,那些沒有辦法消化的怨恨與嫉妒,便以最糟糕的方式被具象化。
在自然界裡,許多動物都會進行群居生活,策略性的降低自己被獵殺的機會,也就是所謂的「稀釋效應」。被關在圍欄裡的青少年們無處可逃,只能急著拉幫結伙,唯恐自己落單。
人一多膽就大,而惡意急需一個出口,於是他們開始進行討伐,四處插旗,以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將自己的行為正當化,藉此逃避面對現實裡的無能與自卑:讓他們覺得自己沒那麼沒用。
毛邦羽也收到過邀請。
那時,一張寫著辱罵詞彙的便利貼傳到他的手裡。在令人噁心的訕笑聲中,有人推著他,要他把便條紙貼在某個女孩的背上。毛邦羽看著女孩的背影,最後抬手撕碎了那張便條紙。